本文章是由機器翻譯。

編輯寄語

改變世界!

Keith Ward

互聯網當然沒有終點。但它有起點。1990 年 11 月 12 日,Tim Berners-Lee 詳細闡述了他的“超文字專案”(w3.org/Proposal.html)。對於像我這樣的極客來說,這個專案讀起來讓人起雞皮疙瘩。從某種角度而言,就像在讀美國憲法,因為這兩份檔都是為做具體的事情制定框架。

早在 1989-1990 年,Berners-Lee 就希望找到某種方法,以更輕鬆地在其供職的大型物理實驗室分享資訊。這個想法其實很普通,但由此產生的成果卻很驚人。

這裡是一份很不錯的計畫概要。讀到這樣的文字,您怎能不激動?

“超文字是一種連結和訪問節點網路中各種資訊的方式,使用者可以隨意流覽這些資訊。超文字有可能以一種使用者介面來呈現種類繁多的存儲資訊,例如報告、筆記、資料庫、電腦文檔和線上說明系統。”

作為一位傑出的軟體工程師,Berners-Lee 的腦海中對要解決的問題有清楚的認識:

“將各種系統按照某種方式整合到一起,使使用者能夠通過連結從一段資訊到達另一段,這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好處。這種資訊節點構成網路而不是層次樹或有序清單,這就是超文字背後的基本概念。”

系統集成絕非易事,對不對?將資訊整合到一起的關鍵元件是這樣的:

“使我們能夠訪問超文字世界的程式稱為流覽器。在工作站上啟動超文字流覽器後,您將首先看到為您個人定制的超文字頁面:您的個人筆記(如果您喜歡)。超文字頁面中有一些引用其他文字的文字。這樣的引用將突出顯示,可以用滑鼠進行選擇(在啞終端上,它們將以編號清單的方式顯示,可以通過輸入編號進行選擇)。選擇一個引用後,流覽器將為您呈現所引用的文字:也就是流覽器跟隨了一個超文字連結。而這些文字又有指向其他文字的連結,依此類推。”

簡而言之,這個計畫的精彩之處在于:

“文字連結在一起的方式使得使用者可以從一個概念到達另一個概念,直到找到所需的資訊。連結在一起的網路稱為 Web。Web 不必是分層結構,因此您要找到完全不同但有關聯性的主題,就無需在分層結構中一路‘爬上爬下’。”

其他的就是歷史了。我們乘坐時光機器回顧 Web 起源的意義在於:您從來都無法預知一個設想帶來的結果。但如果您不突破局限,不多問問“如果...會怎麼樣?”,就別想有什麼大的收穫,肯定是無功而返。

時間已經到了 2011 年,新的一年就在眼前。您是希望繼續從事過去幾周、幾個月或者幾年以來一直在做的事?還是要有新的創造?您不能創造 Web,但您可以為它添磚加瓦。您的軟體能讓世界更美好嗎,哪怕只是讓世界的一隅更美好?換句話說,您是否滿意現有的工作成果,還是要做得更好?

朋友們,讓激情永駐吧!